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第1首称永王奉天子的命令东巡,一片和平景象。实际上李璘这是私自调兵的谋反行为,有没有圣旨李白是无从知晓的!和平外表下隐藏这重重杀机,这更是李白所不能洞察的。
第2首李白希望自己能像东晋的谢安那样,在国家之际从容破敌。实际上谢安抵抗前秦的侵犯,捍卫了江南的和平稳定。而永王他们,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在祸害国家。
第3首写永王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一路东进势如破竹,有战胜征兆。一支叛军有什么可称道的?声势越浩大,政府平叛的阻力就越大,且莫说那边安史叛军还闹腾着呢!我们不能想象,要是李白清楚地知道,自己投靠的这支军队将要去割据一方。和政府打内战,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第4首中,他希望永王兵金陵(今江苏南京),给那里的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但问题是。安史叛军的势力并没有越过江淮,那你去金陵不是谋反是什么呢?!给人民带来的,除了灾难将别无所有。我们不禁要问,李白真的连这么浅显的问题都弄不懂吗?要是对时局和山川地理都缺乏最起码的了解,还给人当什么幕僚呢?
第5首李白居然说:社稷临危。君臣束手无策,唯有永王挥师东来。李璘的父亲、兄长和整个国家都身处险境,你一个亲王不去河南、河北勤王抗敌,来此作甚?说着说着,我看李白确实有颠覆政府的意味了。
第7首写永王麾下水师强大、勇士威武,再一次为叛军造势。第8首又将永王水师的气势和西晋王濬破东吴相比。人家西晋那是正义的统一战争,岂是你“永王之乱”可以同日而语的?这实际上都是在为反贼张目啊。
第10首说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既夸张了李璘的气势(实际其军事势力未到金陵),又想言明李璘是作为皇帝宠信的“贤王”而奉旨出兵的。他李白见过“奉命东巡”的圣旨吗?怎么李璘说什么就是什么呢?
第11首李白居然进一步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会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等儒将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进而收复长安。李白太过自信了,他有军事指挥的经验或才能吗?这是相当幼稚的,打仗可不是儿戏啊。长安在西边,要收复它,你跑到东海边去干什么?
可怜又可悲的李白,被李璘狠狠地戏弄和利用了一把。这些文辞传到李亨那里,真是“铁证如山”了,判他个“谋反罪”一点都不冤枉的。他对李璘的政治走向完全不了解。没能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很显然,李白的政治才能与他的诗词水平太不相称。老说是“怀才不遇”,但是他既没有远见,也不具备经天纬地的治国才能!要不怎么说“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呢?看来李白还是好好写诗算了吧,他对政治真是一窍不通!在李隆基时没受到重用,这回以为机会来了,在李隆基的儿子这里谋了个差事,可以放开拳脚施展才能了。谁知是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差点丢了命。
李亨对于他这个弟弟可谓失望之极,这简直是一直养不熟的狼崽子嘛。懊恼、愤慨之余,头脑中又不断涌现自己当年抱着的、襁褓中的十六弟,李亨决定还是给他一条生路吧。757年二月,李亨派亲信宦官啖廷瑶、河北剿匪司令(招讨官)李成式等向李璘宣旨,企图对其进行招抚。当时,江西军政长官(采访使)皇甫铣(xiǎn)在广陵有1000多人马,啖廷瑶请他屯兵扬子(今江苏仪征),对李璘部进行威慑。李成式则派秘书(判官)裴茂带领3000士兵长江的瓜步洲伊娄埭(今江苏**东南)驻扎,政府军旌旗飘扬,并大张旗鼓地进行阅兵仪式。李璘和李玚登城遥望,他们没有经过大战洗礼,看到对方衣甲鲜明、阵容严整,惊恐不已(既然如此胆小,何必要造反呢)。在看了整整一天后,他们越想越害怕。部将季广琛知道大势已去,就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