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石友三赶紧说道:“报告长官,在下曾读过几天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辍学从军,在陆军第三镇第六协吴子玉(吴佩孚)营当兵,后第三镇发生兵变才流落在外。在下安全符合长官的要求,可以直接参加战斗,请长官收留!”
蒋将军闻言点点头:“既然如此,你就留下吧!”
我也连忙说道:“报告长官,在下虽然不是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但拜读过孙先生编写的教科书。而且家父去年年底在哈尔滨感染鼠疫,蒙孙先生和孙太太的救治才化险为夷。家父听闻贵部招兵的消息,便命在下从献县刚来投军。虽然在下对于军队一无所知,但只要能够留下,定会刻苦学习,不拖后腿!”
蒋将军哈哈大笑:“你和孙先生居然有如此渊源,那好。你也留下吧!”
我们三人中只有孙良诚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好在他也识字,加上我和石友三在边上帮忙说情。苦苦哀求良久才勉强留了下来,一同编入第3营的2队2排1棚。
虽然我们三个同时入伍,但我和孙良诚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军队,所以只会感到新奇;石友三之前曾在军队里呆过一段时间,觉得我们第四十四协和北洋军大有不同,比如每天晚上排里的教员都会给我们上课,除了军事训练、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外。还有历史、地理、国文、数学、时政等内容。以上这些内容都是要定期考核的。此外还有更艰深的物理、化学、电子、哲学等课程供感兴趣的士兵选修,据说入伍三年之后,选够足够课程而又表现优秀的士兵可以直接保送经世大学。
我和孙良诚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基础又好,学起来如鱼得水。石友三入伍时已经二十岁,是我们三个里年龄最大的,离开学校也最久。学起来非常吃力。经常跟我们抱怨道:这哪里是当兵吃饷?分明就是念书做秀才嘛!
第四十四协另一个特点就是饷银丰厚。像我们几个刚入伍的新兵,每个月都有八两银子(后来折合成大洋),棚长则是十两银子,而且按时发放,没有克扣。据石友三说,北洋军中正兵每个月只有四两二钱银子,棚长则是五两,比咱们部队少一半。或许这就是石友三天天抱怨却不愿离开部队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手头的钱多了。但我在军中的生活非常节俭,平常又没有什么嗜好。除了伙食以及日用品花销外,一文钱都用不着,头一个月就存下了六两多银子。等积下了三五十两的样子就托人带给家里,并写信告诉父母不要太过劳累,幼弟如果能读书的话尽量让他读,为此我还专门给他买了一套孙先生编写、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教科书。每次寄钱的时候,我心里都非常高兴,因为我感觉我已经成人了,可以负担起长子、长兄的责任。但父母亲收到钱并没有大手大脚,父亲依然耕作、出诊,母亲还是从早到晚纺纱、织布,他们把钱都存了起来,准备将来给我们这些儿女用。
第四十四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新,比如成立时间晚,从长官到士兵都很年青,学的知识是最前沿的,头上戴钢盔,身上穿迷彩服,手里拿中工1911式步枪,排里的重火力是迫击炮,饷银是孙大头……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一个“新”字。同排的袍泽绝大多数都是十七八岁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学生,非常活泼,也非常淳朴,没有半点军营习气。这也是我最喜欢第四十四协的地方。
入伍后我们就随火车抵达洛阳,在那里我们领到武器被服,还补充了新兵。蒋将军没有骗我们,入伍的果然都是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学生。部队重新整编后,排长知道我读过书又没经过军事训练,便叫我到排里担任文书。
所谓的文书,就是造个花名册、写个公文什么。我心想:既然来当兵,就得一刀一枪地得个正途出身,当个文书有什么劲儿?于是便央求排长让我回去继续当列兵。排长被我磨不过,只好递给我一本孙先生编写的《学校军训操典》,说道:“如果你学好这本书,做的和其他士兵一样标准,你就可以回去继续当列兵。要是学不好,那就继续当你的文书吧!”
于是我认真阅读《学校军训操典》,一有时间就去观摩其他士兵操练,晚上下苦工向教员和棚长请教,经常独自训练到深夜。经过努力,在部队抵达西安之前终于达到了排长的要求,成为一名光荣的列兵。在光复西安过程中,我率先由东门入城,攻入陕甘总督衙门,受到了赵都督的嘉奖,并荣获“陕西光复一等纪念章”。
——
以上摘自《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又名《刘汝明回忆录》)第一章《入伍》。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