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快步跑进营帐,气喘吁吁地禀告道:“启禀大帅,我营正前方发现大队鄂军踪影,经过侦查,发现敌军正在构筑防御工事,意图阻挡我军入城。营长命卑职前来请示,我营该如何处置?”
龙济光气哼哼地说道:“还能怎么处置?时至今日,唯有集中全军力量冲破鄂军阻拦,夺取广州城再做计议。如果不能冲破阻拦,便当尽快撤回肇庆,以免为鄂军所围祸生不测!”
龙觐光马上答道:“三弟所言甚是!”
龙明藻也道:“大帅言之有理!”
难得龙明藻与龙觐光保持意见一致。龙济光见状迅速下定决心,开始调兵遣将,企图趁着鄂军立足未稳进行拼死一搏。
济军的兵士都出生贫苦人家,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致使大多数人都患有夜盲症,一旦夜间大规模军事调动必须打着火把。否则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还没打战自己就先乱了阵脚。而点起的火把则会在无形中把调动信息告诉对方。
一见济军方面火把乱动,邓锡侯马上就明白他们要孤注一掷。一方面命令各连排尽快布置好火力点,做好战斗准备;一方面再也顾不上节俭,命团属重迫击炮连对济军集结地进行重点轰炸,打乱济军的进攻节奏。只是迫击炮的威慑力明显小于航空炸弹,对于济军来说完全有种“飞机过后不怕炮,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觉。
等各营渐次抵达前沿阵地,龙济光立即命令战力相对突出、建制相对完好的三个营同时发动冲锋。想以人海战术一举突破鄂军的防线。在并不算宽阔的战线上同时杀出一千五百人,确实算得上声势浩大。在两营济军跃出战壕冲向对方之时,在后方督战的龙济光都觉得血脉贲张胜算十足。
济军刚冲出几十步。各种口径的迫击炮便先后开炮,随后西北军制式的中工1911式步枪也加入其中。眼看胜利在望,龙济光又一次性投入了两个营的兵力作为后援。等前面冲锋的济军距离鄂军战壕只有一箭之地时,鄂军阵地两侧突然响起七八挺马克沁重机枪清脆的噗噗声。济军顿时就像一捆捆稻草横七竖八地扑倒在地。再也没站起来。
这就是西北军另一个独创绝技:机枪交叉火力战法。不过是首次在实战中使用。
其实早在孙元起用飞机从美国手中换取马克沁重机枪专利之初,北平铁厂便开始大批量生产马克沁重机枪,兵器科学研究院也开始研究马克沁重机枪与中工1911式步枪的协同战法。他们针对欧洲、日本乃至中国大部分旧式军队都非常流行的集团冲锋战术做了一个有趣实验:
他们用250个气球代表冲锋的士兵,每个气球都悬浮在0.5米至1.8米之间的不同高度,每个气球相距2米,散布在一个100多米宽、纵深数米的范围内,然后由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在400米外用马克沁重机枪从正面射击。机枪手共发射250发子弹,结果仅仅打中了37个气球。很多子弹都打到了气球间的空隙中。并且机枪手在每击中一个气球后都要重新瞄准一次,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在真正战斗中敌人早已经很快冲了上来。
随即他们换了一种方法,把机枪摆放在这250个气球的侧翼,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放眼望去,250个气球组成一个0.5米至1.8米宽的密集平面,窄正面,长纵深,大大增加了目标的密集度。同样的机枪手,同样的机枪,同样用250发子弹,结果击中了240个气球!
据说在真实历史中,德队利用马克沁重机枪和这种机枪交叉火力战法,在索姆河战役的首日就打死了6万英军(一说是2万)!整个人类历史中,死于马克沁重机枪之下的生命更是以百万计,是鼎鼎有名的“寡妇制造机”和“剩女生产商”。好在马克沁重机枪造价非常昂贵,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这才没有造成更多的杀孽。——不过这“普通人”中绝对不包括孙元起,凭他的财力和他的兵工厂足以保证每个团装备10挺这样重机枪,远超过了北洋精锐的6挺,笑傲全国!
黑夜掩饰了残酷的杀戮,观战的龙济光只能看见七八条火链不停地在战场上穿梭摇曳,耳畔传来各种声嘶力竭的惨叫声,甚至隆隆的炮响都遮掩不住。在如是十分钟后,重机枪停止了嘶鸣,但刚才冲锋在战场上的五个营士兵却没看到有人返回。微风吹过,只有浓重的血腥味扑鼻而来令人作呕。
龙济光有些疑惑:冲锋的五个营两千多人呢?怎么没有半点动静?
ps: 谢谢各位书友,尤其是风之熊猫的十张2013年度最佳作品,大谢!!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