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问回想,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是个标准的小学生。
书中教的东西他都信,善恶是非观很正,绝对是个正义的小朋友。不然后面也不会学法律,想做警察。
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恶人并不是脸上刻着我是坏人。大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善是对自己人,恶,才是常态。
不过让他感触深的不是这些。
对周围的人性格有个判断,区分种类,这是高中之后才开始做,大学才做到的事情。
那时候的标准很简单,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emm,只要玩得好也是好学生。
到了大学,也有许多人走在他前面。他还在认识人,交普通朋友。有些人已经开始对同学进行分类,谈不上利用,但是交际总有此刻对李和教学的影子。
人越成熟,越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
走到最后,只能维持对周围人的善意。
而作一个皇帝,必须要学会引导这种善意。
李和才多大?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识人了。
不愧是他的儿子啊。
虽然会累一点,苦一点。
可没有人能一觉梦醒就事事顺利,万人敬仰。
对于在大周发展一番大事业后的沈三问来说,这个问题自然是很简单的。
不过李和还需要思考很多事情。
举荐人才可不是闹着玩的。虽说举荐一个庸才也不会拖累到自身,机会是要看本人去争取的,举荐只提供机会。
可是举荐一次,下次你举荐的人就会收到轻视。
多少有些尴尬。
而这些夫子,有什么理由代他举荐人。
要让他们愿意,就得有足够的理由。
金钱、权势、名声,虽然他日后触手可及,可现在还很遥远。作为夫子,为他举荐人说不准还会被嘲讽谄媚巴结。
这么难的问题,居然让他一个小孩来处理。
我放弃处理还不行吗。
呜,想想沈三问说的,无论他如何,过的都不会差,可是能达到的上限还是要他自己努力的,要做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是需要努力的。
李和拿起笔,开始学沈三问写小说时候的写写画画。
沈三问会把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在书中的作用列出来,分析清楚。
他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被举荐的人总会有一个优点,他要举荐一个人总得有值得的理由吧。可能是口才出众擅长诡辩,可能是务实事干,可能是有气节品德高尚,可能是忠心耿耿,甚至可能是会巴结讨好。
然后,分析夫子如何能够愿意站出来。
音律夫子,如果此人能被引为知音,恐怕不用他开口,都可以。不过这位夫子不重官场的事,若真有这样的人,恐怕还会劝人远离世俗,以免明珠蒙尘。
若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为民申冤,没办法摆脱的家族实名,别无选择,他必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