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记笔记一边打断他,“别用那些口号信不信,听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又不写小说,扛什么把子,我傻啊。”
沈三问无语,忘记了,这是跟他一样的一条咸鱼。
“我继续说。但是有些事情,是千万不能做的,读者看到了,会跳过去,看多了,会再也不想拿起你的书。
这又分为两类,一是太水,二是太毒。
水每个人都知道,古语有云,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所以水是有个特性的,他包容万物与世无争。”
王彬:“我怎么感觉你一直在说水的坏话。”
沈三问很不客气的拿起旁边的折扇一棒子敲过去,“好好听课,水如果是个好东西,那全篇全部是水一样的文章就完事了,还用得着写故事。”
小说,必须要有冲突。就像人的生活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读者正是带着一丝猎奇猎趣的心理来读你的小说,肯定希望得到感情上的回应,而不是毫无波澜,整个世界都是真善美。
那样的小说也真没人爱看,主角活的世界太幸福了,幸福的不真实,与现实脱节太远,远离了读者的生活。
读者实在是没有这个资本去消磨和爱那样的主角,那样的世界。
这是第一重的水。
还有一层更为肤浅的水,只看到了水表面的古井无波,却没有看到水中的波涛汹涌,生死搏杀。
这样的书有什么特点呢?嗦。
故事长期停留在一个情节,许久没有进展,这样的水是死水,会臭的。
或者主角也一直没有长进,读者会鄙视的。
人都要长大,每天学道理,结果主角从头到尾天真的像个三岁的大胖小子?兄弟,您还是自己跟自己玩吧,大致就是这么个感觉。
还有一层更更更水的,叫大海啊,你全是死水。
所谓物极必反,月盈则亏,这类手法不可以说不高明,但是在小说中运用确实属于下下之策。
那就是水心理,水景色,水场景。
主角的思路转变特别快,对每个人的看法都是长篇大论,可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主角就一个人在哪里琢磨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然后一本小说,贯穿着主角的思考,,这就是心理。
如果真是一个生活精彩,情节多样,波折不断的故事,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主角思考的,生活中充满了未知,时不时就有个小人跳出来,再过会,又有老爷爷和小姐姐出场,真把这些人都琢磨明白,一辈子都不可能啊。
谁活着是为了琢磨明白别人?
懂自己的人都是少数了。
读者看到这类文,可能也要骂一句,沙雕作者。
所以,尽量让主角动起来,他可以去见义勇为,可以去上当受骗,然后义愤填膺的找人算账。
但是,态度分分钟鲜明起来就好,这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读者全在看主角的办法。
你一会儿觉得这个人可耻,又一会儿觉得这人孝顺的,一边对付他,一边给他洗。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是这种矛盾人格的人,但是一个主角居然能有这么丰富的心理变化?
他们是来学习心理的,还是来看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