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亲王李熹,乃先帝第七子,今上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这位王爷如今四十来岁,虽是中年,仍旧年富力强。
可自打落生那天儿开始,就不是个读书成才的料儿。
五岁跟其他皇子一起上书房,大字儿认不清几个,调皮捣蛋的能耐却是一把罩儿,整天消遣师父,欺负兄弟外加不学无术,很是让人头疼。
太傅大人是个脾气又臭又硬的老学究,被肃亲王不学无术的劲头气的哩哏楞儿,天天吹胡子瞪眼睛的去先帝爷面前告状,一会儿要撞柱子以死明志,一会儿要甩袖子不教了告老还乡,老皇上被闹的里子面子全无,对李熹打也打过,训也训过,奈何这混账儿子软硬不吃,气的先帝爷常年把这逆子关小黑屋儿。
又过许多年,先帝去世。今上登基后,更是为这和自己这幼弟操碎了心。
肃亲王简直天生没带读书这根筋,让他背书他就打盹儿,让他作诗他就跑肚儿,耍滑头懒的恰到好处。
文不成,武功倒是不错,难得有东西他肯用心。
别的皇子皇孙习武大多为了健体防身,只有李熹是正儿八经的在这方面下了苦功,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无一不精。因为习武的缘故,肃亲王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身宽体壮一身蛮力,仗着这点儿优势,年轻时候在京城里没少惹祸。
皇帝终于体会到了他们的亲爹先帝爷当年被气的上火带冒烟儿的郁闷之心。
皇帝琢磨着这个弟弟是不能指望他在朝政上有何建树了,干脆把他扔到了军中历练。
这一招儿走的倒是对,肃亲王十几岁不到二十的时候就去了边境,屡立战功,堪称军中一员猛将。
只不过,刀枪无眼,边关那风沙大漠的战场里更是野蛮,肃亲王在一次领兵突袭的时候中了埋伏,被敌人重伤,险些去了命。
消息传回京城,朝臣们还没等哗然,皇帝先接受了来自他亲娘太后的空前压力——太后二话不说,又哭又闹地在皇帝眼前哭了三天三夜,哭的皇上都想随先帝去了。
也不怪太后一哭二闹三上吊。
太后名义上有两子一女。
那女儿不是亲生的,却因为一直养在太后膝下,跟太后最亲,乃是太后的贴心小棉袄。
此女便是赫赫有名的平阳公主。
这位公主的亲生父亲是先帝朝时的四境统帅,与先帝有过命的交情,这位大帅和长子、次子在一次战役中一同战死在了边疆,马革裹尸征战未回,实打实的是晋朝的肱骨之臣。没过多久,大帅夫人也随之而去,整个帅府人丁凋零,只剩下了当时只有两岁的一个幼女。
先帝哀痛之余感其满门忠烈,便收这孤女做了义女,带入宫中,交由当时的皇后、后来的太后抚养,后来,此女长成,天姿国色,被先帝亲封为平阳公主,风光下嫁长安侯。
平阳公主乃是将门之后,绝不是一般的深宫女子,是个横刀立马的女巾帼。
先帝爷临朝最后几年的时候,九子夺嫡京中纷乱。平阳公主身处在腥风血雨、你死我活的争斗里,愣是帮助皇帝拿到了制胜的筹码。
皇上如今能稳坐江山,平阳公主功不可没。
可是公主一生命运坎坷,由其自幼丧父失母的命就能看出来,她的命不是一般的硬,不仅如此,她的子孙运更是不强。
公主与驸马长安侯成亲多年,膝下只有一子。后辈凋敝,子孙不昌,但若是这个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平阳公主也不会感觉此生无望。
然而,天不遂人愿。
十几年前的一个正月十五,府里下人带着年幼的小侯爷去街上看灯会。谁成想,这下人把孩子放在路边儿,转身买个糖葫芦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公主和驸马疯了一样把京城里兜了个底儿朝天,惊动得皇家调动了御林军又封闭了九门,竟然也没寻回独子。
这夫妻两人从此做下了心病,没过几年,就一前一后的去了。
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为此险些哭瞎了眼睛。
三个孩子去了一个,剩下两位,就是皇帝和肃亲王,她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有闪失。
皇帝被亲娘哭的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本就愧对妹妹一家,如今不能再愧对了弟弟,只能下旨把肃亲王召回了京城,让他惹事生非的继续做着他的闲散王爷。
肃亲王回京养好了伤,虽说皇帝没有剥夺他军权的意思,碍着太后挂心,短时间内是再也不能上战场。
也怪肃亲王在边境领兵时打得太狠。
那些年,四境归顺,万邦来朝,晋朝一连多年都无甚大的战事,自然更不需要李熹这金贵王爷出征。
不打仗的肃亲王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从此一脑袋扎进了风月地。
其人平生两大爱好,一是美女,二是听戏,纨绔程度远超前仆后继的众多皇室后辈,至今仍是京城败家子儿行当里令旁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开创之祖。
他至今纳过两任王妃。
第一位肃亲王妃是在去边关之前就纳的,就是肃亲王世子李明远的亲娘,张阁老家的嫡长女。
王妃张氏是个名门闺秀、大家风范的才女。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新婚之前肃亲王正在行武之中志得意满,成婚之后,没在王府里呆过几天就又回了边疆,少年夫妻最怕的就是分离,那些年,肃亲王与这位王妃聚少离多,感情有限。
再后来,肃亲王从边关回来,成了资深败家子儿,张王妃的日常生活变成了,正在生气与即将生气的二者挑一,好好一个大家闺秀,硬生生活成了一个气罐子随时都要炸。
生下肃亲王世子李明远后,王妃张氏积郁成疾,没过几年,就这么去了。
——基本算是活活气死的。
张阁老对闺女的事儿多少心里有数,老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