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伯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刘邦登基当上皇帝后,立马封项伯做列侯,世代享受荣华富贵,以报救命之恩。
项伯被刘邦封为列侯,这一历史事件可以详细阐述如下:
一、项伯的背景与身份
项伯,名缠,字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项羽的叔父。他早年曾有过杀人行为,后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项梁起事后,拥立楚怀王,项伯担任了楚国左尹的职务,这是一个与左丞相相当的高位。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伯多次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立场和行动。
二、项伯与刘邦的交集
项伯与刘邦的交集主要发生在鸿门宴期间。当项羽得知刘邦占领咸阳并有意称王关中后,大怒之下决定攻打刘邦。然而,项伯得知此事后,因曾受张良的救命之恩,便连夜前往刘邦营中告知此事,并在张良的引荐 下与刘邦会面。在刘邦的诚恳请求和贿赂下,项伯决定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并在鸿门宴上以身保护刘邦,使其免受项庄的剑锋之害。
三、项伯的封侯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后,项伯投降刘邦。刘邦为感念项伯在鸿门宴上的解救之恩,以及他早年随诸侯灭秦的功绩,赐予他刘姓,并封为射阳侯,这是二十等爵中最高等的列侯爵位。这一封赏不仅体现了刘邦对项伯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刘邦在建立新政权后对于功臣的慷慨封赏。
四、项伯的结局
项伯在被封为射阳侯后,享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然而,他的嫡子项睢后来犯了罪,导致他无法继承爵位,射阳侯国也因此被撤除。尽管如此,项伯在汉惠帝刘盈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时,仍然得以善终。
综上所述,项伯被刘邦封为列侯(射阳侯)是基于他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以及他早年随诸侯灭 秦的功绩。这一封赏不仅体现了刘邦的感激之情和慷慨大方,也反映了汉初对于功臣的重视和封赏制度。
第五节 约法三章
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是关于刘邦约法三章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
刘邦在攻入关中后,为了争取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决定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并与关中父老订立了新的法律,即“约法三章”。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刘邦的仁 政思想,也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
刘邦的“约法三章”具体包括:
杀人者要处死:这一条规定了对于故意杀人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即处以死刑。这体现了刘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决心。
内容:刘邦规定,凡是有杀人行为的人,必须依法处以死刑。这一条款废除了秦朝时期的连坐制度,即不再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无辜的家人或亲友。它明确了个人责任,使得刑罚更加公正合理。
意义:这一条款体现了刘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废除秦朝残酷刑罚的决心。通过明确杀人者必须偿命的法律,刘邦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伤人者要抵罪:对于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将根据其犯罪情节的轻重来定罪量刑。这一条规定了对于伤害行为的法律责任,旨在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对于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必须依法定罪量刑。这一条款明确了伤害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伤情的轻重和伤害者的主观意向来进行定罪处罚。
意义:这一条款旨在限制暴力行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通过对伤人行为的严厉打击,刘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盗窃者也要判罪:对于盗窃等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同样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条规定了对于财产犯罪的打击力度,旨在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公平正义。
刘邦进一步规定,对于偷盗等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必须依法判罪。这一条款明确了偷盗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偷盗的数量和情节来进行定罪处罚。
意义:这一条款旨在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公平正义。通过对偷盗行为的打击,刘邦保护了人民的财产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意义
刘邦的“约法三章”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简化了法律条文,使人民更容易理解和遵守法律;而且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公信力。
此外,“约法三章”还体现了刘邦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为后世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四、影响
刘邦的“约法三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例如,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借鉴刘邦的“约法三章”,推行了一系列宽简的法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赢得民心。
综上所述,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律制度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刘邦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而且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多个行为都显着与刘邦所倡导的宽仁政策大相径庭,这些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弑杀义帝:
起初,项梁和项羽起义时,采纳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找到了一个楚国王室的后裔作为楚王,以此出兵才显得名正言顺,可以安天下人之心。然而,项羽后来却杀了这个义帝,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道义,也使自己背负了弑君的罪名,失去了人心。
残暴对待降军和百姓:
在攻占关中后,项羽坑杀了大量已经投降的秦军士兵,这一行为极其残暴,违背了刘邦所倡导的宽仁精神。
在与田荣等诸侯的战争中,项羽的行为也极为残暴,他焚烧铲平城郭房屋,活埋敌军士兵,掠夺齐国的老弱妇女,这些行为都激起了百姓的反抗,使项羽陷入了被动。
用人多疑,中离间计:
项羽在用人上多疑,没有充分信任自己的重臣,如范增。他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对钟离昧等重臣产生了怀疑,甚至对范增也产生了不信任,这种多疑和猜忌的行为也违背了宽仁政策中应有的信任和包容。
封诸侯不平:
项羽在分封诸侯时,主要依据的是自身的利益关系和论功行赏的原则,而非公平和公正。他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田荣、彭越等,导致这些人后来联合起来反抗他。这种不平等的分封方式也违背了宽仁政策中应有的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项羽的弑杀义帝、残暴对待降军和百姓、用人多疑以及封诸侯不平等行为都显着违背了刘邦所倡导的宽仁政策。这些行为不仅使项羽失去了人心和支持,也导致了他在与刘邦的争夺中逐渐处于劣势并最终失败。
第六章 进入蜀地
鸿门宴后,刘邦首先逃离了鸿门这个危机四伏的地方。他深知自己无法与项羽的大军正面抗衡,因此选择了暂时退避。
尽管刘邦逃离了鸿门宴,但他并未能直接返回自己的根据地。据历史记载,项羽在鸿门宴后并未完全放弃对刘邦的追杀和限制。他听取了范增的建议,将刘邦留在咸阳,名义上是希望他辅佐项羽,实际上是限制刘邦的行动。这一段时间内,刘邦在咸阳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的状态。
在被项羽软禁于咸阳期间,刘邦并未坐以待毙。他听从了张良的计谋,决定率部逃离咸阳,并沿褒斜道翻越秦岭,入驻巴蜀地区。
汉军九死一生到达蜀地后,刘邦一把火烧了来时的栈道,故意造成进入荒无人烟的蜀地不打算再出来的假象,让项羽放松警惕。
这一行动不仅使刘邦摆脱了项羽的控制,还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入驻巴蜀后,并未放弃对中原的争夺。
萧何负责招兵买马,壮大汉军的实力。
他们积极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同时密切关注中原的局势变化。在时机成熟时,他率军东出巴蜀,与项羽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
鸿门宴后,刘邦首先逃离了鸿门这个危险之地,随后被项羽软禁于咸阳。在张良的计谋下,他成功逃离咸阳并沿褒斜道翻越秦岭入驻巴蜀地区。这一行动不仅使刘邦摆脱了项羽的控制还为他日后东出巴蜀、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