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考试内容的改变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果之一。
他给神宗上书说:“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
其明经、诸科欲行废黜,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
意思是不要设那么多科,什么明经、明法,统统取消,只留进士一科。
还有,今后的考试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
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一旦当了官儿,怎么可能懂得治国理民?由此开始,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
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
、“进士乙科”
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
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如名臣张咏,本传就明确记载他是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乙科”
。
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大文豪苏轼中的都是乙科。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谢枋得为二甲第一,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宋史·谢枋得传》则说他宝祐中参加进士考试,“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
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
意思是谢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结果仅仅“中乙科”
,内心不服,干脆不要了。
这两个材料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南宋的“二甲”
和“乙科”
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
,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
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
谁家年少,煮酒调笑。盈握素腰,同舟醉邀。燕开庭的纨绔日子本来过得舒舒服服,走马章台,倾倒渭水,闲来无事再修修道,却不料被卷入一场仙家风波...
是不是看很多二次元世界软弱无能的男主角很不爽?是不是对那些可爱的二次元女孩朝思暮想?现在,机会来了。新建书友群474875872...
简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铁血铮铮豪气在,莫欺少年今日穷!我们心中的还没有完结!兄弟们让我们一起华翼,再破苍宆!...
立即阅读...
...
第274章大结局六千字 众人被元辰催动帝释殿包裹着,只觉得身处一片须弥空间之中,惊叹之余不免要多问,这时却听元辰道这是我的意见宝贝的玄妙之一,日后有机会我可以让你们到这其中的三十三天中修炼,借助其中的镇天之宝淬炼肉身元神,绝对有助于修炼,咦!为什么我的肉身中有一种奇怪的感觉?...